置身野外,你极可能遇到野生的蘑菇。很多蘑菇既美味可口,又赏心悦目。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提防自然界这些美丽的“诱惑”。
你以为长得漂亮的才是*蘑菇?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蘑菇与食用菇在外形上没明显区别,仅凭肉眼难以鉴别,而且*蘑菇所含*素非常复杂,经烹调加工或者晒干都不能消除。
*蘑菇中*有何症状?
*蘑菇中*一般是急性的,食用不同种类蘑菇导致人体中*的症状不同,短至食用10分钟后、长至72小时内发病,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也可有头晕、头痛、幻视、幻听、四肢乏力、昏迷、急性贫血、*疸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脏器损害型”是误食*蘑菇中*死亡的主要类型
病人早期中*症状一般持续1~2天后有所缓解,这时候病人易误认为病情好转而不继续治疗,实际上此时*蘑菇的*素正在逐渐侵入人体各脏器,2~5天内将会损害人体的内脏,这种情况下死亡率极高。
重点是
目前尚无特效解*药,
误食*蘑菇而中*的死亡率极高。
快来看看常见的*蘑菇都长啥样?
白*粘盖牛肝菌
白*鹅膏菌
大鹿花菌
臭*菇
大青褶伞
*鹅膏菌
*蝇鹅膏菌
粪锈伞
介味滑锈伞
毛头*伞
美丽粘草菇
毛头乳菇
细褐鳞蘑菇
赭红拟口蘑
细环柄菇
你们都记住它们的样子了吗?
但是不代表上面没有出现的野蘑菇
就不是*蘑菇哦~
*蘑菇的危害已经远超你的想象
*蘑菇中*病死率已经居于所有食物中*危害类别之首,是食物中*中最主要致死因素。
我国人工栽培的蘑菇有50多种,其中人们常吃的有10多种,而已知有*野生蘑菇有多种,其中含剧*、对人有致死危险的有40多种。
*蘑菇*性成分复杂,中*表现各异食用*蘑菇中*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蘑菇中*尚无特效疗法。抢救一个野生蘑菇中*重症病人需花费数万元,甚至更多,且不能保证痊愈。
不要乱采任何野蘑菇就万无一失了!
这些关于*蘑菇的认识误区!
要认清!
1
高温烹煮可以破坏*蘑菇中的*素?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蘑菇所含*素的*性稳定,耐高温,抗干燥,烹调加热并不能破坏其*性成分。日常食用的蘑菇,必须高温煮熟煮透才可食用。
2
可以通过蘑菇外观、味道等特征鉴别蘑菇是否有*?
这种认识尤其错误,轻信这些方法反而是造成误食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医院就行了?
目前没有特效解*药物,医院抢救也无绝对把握,所以做好预防*蘑菇中*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4
野生蘑菇更有营养?
野生蘑菇生长期长,可能口感稍好,但是其营养与人工培植的蘑菇差别不大,也就无须刻意推崇“野生”。
误食*蘑菇怎么办?
◆消费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或中*症状,应当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等处理。可用手指或者筷子压舌根催吐,喝温开水后反复催吐2~3次,直至吐不出食物残渣。如有腹泻症状,中*者可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
◆如果病人已经昏迷,千万不可再催吐,以防吸入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
◆医院或急救中心,或者催吐后立即送医,进行洗胃、灌肠等处理,以及其他治疗。不能因为症状较轻医院。就医时要告诉大夫可能是蘑菇中*,并且带上所食用的蘑菇。同时应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
◆如果一起食用蘑菇的人出现了中*症状其余没有医院进行医学观察。餐饮单位一旦发生*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应立即配合救治患者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如何预防*蘑菇中*?
1
◆最安全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
2
◆不要轻信个人经验、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蘑菇鉴别方法,不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轻易食用。
3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对不认识的蘑菇应做到“三不”,即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品种。
消费者能否鉴别*蘑菇?
一个真相目前流传的所有识别方法都不可靠。野生*蘑菇是否有*,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蘑菇没有明显的标志,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在野外混杂环境中极难鉴别。
民间流传很多辨别野生*蘑菇的方法,比如鲜艳的蘑菇都是有*的,*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有*蘑菇虫蚁不食,*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儿,无*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儿,与银器、大蒜、大米等同煮有变色反应等,这些方法其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轻信这些方法反而是造成误食中*的主要原因之。
唯一准确可靠的方法
是专业机构的人员根据蘑菇形态特征的分类进行鉴定,有时甚至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若发生蘑菇中*
自救主医院救治,
切勿掉以轻心。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普及食药知识传递监管动态服务社会大众保障食药安全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