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中秋8天长假的第一天,你,出门旅游了吗?
国庆前夕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超过家景区免费开放或门票打折,还有20个省市地区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在这样一个略显特殊的年份里,熬过了大半年的「艰苦生活」,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旅游长假。
但是,新冠疫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余波仍在,这个十一*金周,我们真的可以安心出行吗?
国内安全,最好不去目前有疫情的国家
年初,在武汉首次报告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病*随着春运在国内迅速蔓延开来。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从那时开始,「隔离管控」这一措施一直在我们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4月29日,多家中国学术机构合作耶鲁大学,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通过手机用户定位数据,追踪了封城前武汉到全国的人口流动情况,据此分析了疫情传播的全过程,肯定了武汉封城决策的正确和重要性。
基于人口外流的疫情预测模型
图源:参考文献4
人口流动和疫情风险息息相关,国庆出行真的安全吗?
中关村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宁毅向丁香园表示,综合来看,目前国内旅行是非常安全的。
「一方面看,十一期间人口流动增加,大家走亲访友密切接触的机会也在增加,都是提高疾病传播风险的因素;另一方面看,目前各个省市新发病例均为零,在没有传染源的情况下,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很小。」宁毅说:「目前是个好的时候,让人们有一个轻松假期,才能更好地应对温度下降后可能出现的疫情压力。」
9月22日,中疾控发布《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认为目前我国境内各地均为新冠疫情的低风险地区,可以正常旅行。
但是,境外疫情仍此起彼伏,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旅行限制措施,这就造成出境旅游前后需要面临最长28天的隔离观察,综合考虑,十一出境游应该慎重考虑,特别是目前仍有疫情流行的国家。
国内出行要做好哪些防护
9月初,中疾控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的环境中,现在没有新冠病*,旅行方面没有特别的疫情风险提示。」但是,由于国庆假期出行人多,旅行安全和个人防护仍要高度重视。
在旅行前后,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个人防护?宁毅教授认为,节日长假,「只有保护得好,才能畅快地玩」。丁香园综合中国疾控中心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的通知、以及宁毅教授的观点,总结出以下这些建议:
1.要有计划地出行:先查询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备好足量的免洗洗手液、消*湿巾和口罩;提前预约,避免「扎堆」。2.要注意佩戴口罩:乘坐飞机、火车、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在其他人不戴口罩的地方,更应该自觉佩戴口罩,降低感染几率。(具体佩戴方法可回顾丁香园往期文章:口罩具体佩戴方法,有详细的真人示范)3.要注意社交安全距离:前往景区、外出就餐时,主动保持1米距离,尽量使用公筷。4.及时洗手极为重要:出门在外,手是最容易接触到污染源的。要注意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吃饭前后要勤洗手。5.避免接触野生动物。6.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立即取消或中止旅行,佩戴好口罩,计划就医路线,医院就诊。7.旅行归来后,要注意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自己的旅行史。上海虹桥火车站
此外,宁毅教授特别提到,在处理冷冻食品时也要多加留心。「目前也有一些证据指向冷冻食品容易收到病*污染,引发接触传播风险,所以在处理时也要注意个人防护。」
除了新冠,还要注意什么
在秋冬流感高发季,我们或许会面临新冠和流感双重流行的风险。不过在国庆长假期间,宁毅教授认为,只要做好以上的防护,同时也可以降低流感传播的可能性。
在中疾控发布的《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中提到,除了新冠疫情防控之外,国庆长假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的机会增加,也有可能引发食物中*和诺如病*病。
因此,在假期就餐时,要尤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的奶;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烹饪时要注意生、熟分开;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做好饮食卫生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在节假日期间大吃大喝。「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秋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里,人群的体重不仅出现上涨,血糖也会相应升高。」宁毅教授认为,在节假日期间预防慢性疾病同样重要,「享受节假日,但不要过度饮食,应该有意识地控制总热量的摄入。」(策划:z_popeye、gyouza)
题图及插图来源:图虫创意参考文献: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