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盐酱醋,作为日常调料,几乎每天要用,但很多人买这些东西,只看花花绿绿的包装和广告,不看后面的食品标签,殊不知的是,其实标签里包含着大秘密。吃了这么多年的油盐酱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看懂这些再买!
油
1、看等级:级别越高不等于营养越好。
大多数食用油,分为一至三3个等级(旧标准为4级)。一级代表精炼最高的级别,精炼越少,原料原有的风味、营养物质保留越多。但要不要买精炼程度低的油,还是看具体情况和个人选择。
一级二级,纯度高、杂质少,高温烹调也安心;三级保留了原料本身的营养,但因为含有较多杂质,中低温烹调更好,也可以发挥更大的营养价值。从口感来说,如果你不喜欢豆腥味,那就可以选一级二级,而不是三级。
2、看生产工艺:压榨还浸出?
喜欢原料香味,比如大豆香、花生香,选压榨更能满足你的需求。虽然浸出常常跟“化学”两字一起出现,但不论是用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只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都是可以放心的好油,看你喜欢。
两种工艺生产的菜籽油
虽然压榨法的营养成分损失更少,但这方面的差异,其实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油提供的主要是脂肪酸和能量。而且不论压榨还是浸出,都要经过进一步加工(精炼),才能成为食用油。
3、看生产许可:土榨油最好别买!
没有经过精炼的压榨油就是“土榨油”,保留了更多杂质,更香,但也因此更容易冒烟,对健康不利。
另外,土榨油,尤其是花生油,容易出现*曲霉*素、苯并芘等污染物超标的情况;还有那些来路不明的塑料油桶,容易出现塑化剂污染。
4、看配料表:买调和油当心被套路。
调和油是用多种油调配而成的,让脂肪酸配比相对均衡,但目前我国对调和油的管理还不太完善,所以就有很多坑。比如:名字叫“某某调和油”,明明96%都是玉米油。
包装上写着大大的“野生山茶”,实际上茶籽油只有8%。你以为低价买到了高档油,但实际只是低端植物油,所以,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酱油
1、看生产工艺:酿造、高盐稀态
酿造酱油比配制酱油更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比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更好。所以第一步,直接把配制酱油和低盐固态的pass掉。
不过,如今去大超市,一眼望去基本都是酿造酱油,配制的不多见了。
蒸鱼豉油其实也是一种酱油
2、看配料表:越简单、越纯正
海鲜酱油、草菇酱油、金标生抽……别看名字不同,但配料其实差不多。除了基本的水、*豆、糖、盐之外,其他都是各种添加剂。虽然添加剂是国家允许的,但有选择的情况下,当然是选择没有添加剂的啦!
比如这种,没有什么添加鲜味的物质,味道全都来自发酵。这里涉及一个指标:氨基酸液态氮。
3、看氨基酸液态氮:判断鲜度
氨基酸液态氮,是酱油鲜味的指标,酱油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氨基酸液态氮,数字越大,说明鲜味物质含量越多,相对来说品质越高。
根据这个指标,酱油可以分为不同等级:
所以,想要食物鲜,可以买等级高的,但别忘了前面说的添加剂,加点谷氨酸钠,就可以提高氨基酸液态氮含量了。如果不想买了一瓶加了味精的高级酱油回去,那就要仔细看看配料表。
添加剂贡献了一部分鲜味
4、用了什么大豆?
脱脂大豆,其实就是大豆榨完油后剩下来的豆粕。一般来说,完整大豆酿造的酱油,更香、口感更醇,但你可能也尝不出来。如果想要获得风味更好的酱油,那就选只用*豆酿造的。
这款酱油,同时用了大豆和脱脂大豆
5、看清佐料,还是烹调
根据国家标注,酱油的标签上,必须标注佐餐或烹调。佐餐酱油,可以直接吃,对细菌含量会更严格一些;如果炒菜、蘸料都用一瓶的话,佐餐酱油更合适些。
只用于烹调烧菜凉拌皆可。
醋
说完了酱油和油,醋和盐就相对简单了。醋,大多也是粮食发酵而来,所以一般来说:酿造食醋比配制食醋好;固态发酵比液态发酵好,酸味更饱满、柔和、醇厚。
当然,也看个人的口味和具体用途啦,吃饺子的时候,我更喜欢醋味柔和醇厚的。
盐
买盐就更简单了,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