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发布
挖掘黎川特色
讲好黎川故事
“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抚州市黎川县处于赣闽边际,是全国34个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年,江西省启动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以东华理工大学李荣同教授为团长的食用菌科技特派团自此扎根黎川。如今,小县城与食用菌擦出了闪亮的火花:食用菌已是当地主导产业,黎川成为全国茶树菇的重要集散地,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60%。在这片红土地上,食用菌长得更盛、更旺、更好:茶树菇从一袋出4钱到一袋出7钱;以一百斤稻草计算,草菇产量由10%增长到30%-45%,其优良的品质受到市场热捧。
黎川种植食用菌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香菇、草菇曾被选作贡品,声名远播。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优良品种少、生产不规范、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凸显,科技特派团像一根紧实的纽带,把原本脆弱的产业链牢牢绑在一起,提出了“科技特派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升级壮大茶树菇产业,提升发展传统草菇种植”的发展战略,在如火如荼的近五年中,李荣同带领科技特派团践行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庄重诺言。
以前靠天吃饭,如今“利器”在手,农户省力企业盈利
农业发展依托大自然的馈赠,但农户绝不能再靠天吃饭,淘汰“土办法”,采用“新工具”是关键。以往,农户用土办法烘菇需要16到18个小时,用上了装置,6到8个小时就解决问题。这套装置引进自动化控制原理,通过湿度、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排风扇的力度,改进了现行烘干灶设备,大大缩短烘干时间,优质菇比例提高20%。湖坊乡草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华仂是最先使用新制烘干器的,“增加的成本不高(制作一个烘干工具不到元),但是收益却很大,卖出去的价格都要比以往高。”
走进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工棚里,9个温度传感器科学地分布着,公司负责人杨*华介绍说,这是李教授出的“金点子”。公司主要制作菌包,以前凭经验、靠感觉灭菌,1万包菌包得折一半,现在数控传感器能妥妥地实现1万包均衡灭菌,从源头上稳定产量,提升效率,节省直接成本的20%。意识到科技促生产立竿见影,杨*华当即就跟李荣同商量,务必要把黎川县第一家食用菌研究室建在自己的公司里。
江西红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制作的芭蕉芋粉丝在阳光照射下更显晶莹剔透。(艾鑫摄)
小“利器”解决大问题,从农户到企业,都真切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真金白银”。阳光下,一排排整齐摆放着的芭蕉芋粉丝更显晶莹剔透,“原来手工制作60斤/天,现在用了设备,能达到斤/天。”江西红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友华笑呵呵地说,一下子发展就提速了,公司还吸纳了全村13户贫困户入职,全乡户贫困户入股,流转附近两个村共亩土地以扩大种植。湖坊乡水湖村危家坊小组的村民危旺根今年40多岁,妻子有残疾,年开始在公司干活,短短3年实现了脱贫,还盖起了自家房屋。
“李教授到哪里,我也一定到哪里,”抢着说话的是日峰镇联盟村村民孙龙云,眼前这个87年出生的小伙子年返乡创业,开始做草菇,由于不懂技术,头一年直到把菇子全卖了,才发完农户的工资。“凌晨分销草菇,第二天开伞过了,卖相不好,亏大了。”为此他一直苦无头绪,李荣同指导他,把温度调到16℃以下,草菇就停止生长了。他半信半疑,买来两台空调试验,发现的确奏效了。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跟着来了——空调风把菇子吹得太干,棚内湿度不够,于是李荣同再支招,让他在基地安装喷水装置。一来二去,孙龙云的草菇规模从开始的1万4千袋增加到如今的30万袋。草菇实现集中开伞,去年他一口气挣了20万,不仅办起了自己的公司,而且买了一部小车。“眼下新种的6万包木耳也要收尾了,感觉日子还能过得更好!”
李荣同教授促成食用菌产业与电子商务联姻。(黎川县科技局提供)
线上拓渠道,线下造口碑。“新鲜”“安全”“实惠”,是购买“赣抚东鑫”牌农产品的消费者提到最多的评价,黎川县城设有9家品牌直营店,每天来买菜的人络绎不绝。而另一边,黎川黎米、黎川草菇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备市场知名度,不仅如此,李荣同还积极引导6家龙头企业做好“三品一标”和QS认证,累计帮助企业获批4项实用新型专利。
当技术传播和产业振兴同时发力,才能真正帮百姓从贫困中走出来。在李荣同的牵引下,日趋成熟的农产品产业链正不断释放红利。在源头上,严格把关农产品质量,消除农产品药物残留,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拍摄原料配方、搅拌装筒、灭菌接种、采摘烘干到包装销售的一系列过程。在终端,设置产品溯源体系,把产品产地、生产者信息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