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他是部队的一名战士;20年前,他是一名下岗职工;两年前,他是一名房产项目经理;而现在的邢涛是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更是东昌府区梁水镇邢屯村村民的当家人。退伍多年,邢涛保持着一名老兵的本色。他说,全村的老少爷们儿选咱当村*支部书记,咱就得踏踏实实地为村里办点而实事儿。
9月22日,记者采访时,当天凌晨三点邢涛刚从青岛返回聊城,去青岛考察速冻食品市场和更为先进的速冻设备。
今年49岁的邢涛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再次回村重新创业。邢涛说,自己19岁当兵离开了村里,当时农村太苦、太穷,心里暗暗发誓不再回农村。在部队当兵三年,邢涛成为一名共产*员。退伍后,他成为聊城印染厂的一名工人。年,企业破产,邢涛成了一名下岗工人。部队三年的历练,塑造了邢涛坚韧不服输的性格。
邢涛自主创业,慢慢打拼成了房产行业一名小有名气的建筑商,也成了邢屯村村民心中的能人。
跨界起源于年那几个电话,邢屯村老*员邢风找到邢涛说,邢屯村支部委员强烈要求他参加当年的村支部换届选举,邢涛当场拒绝了邢风来的劝说,他说自己离开村在城市打拼多年,自己的生意顺风顺水,没想着再回农村发展。邢屯村另一名老*员邢华生接着做邢涛的思想工作,邢屯村是省定贫困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需要一位好的带头人,邢华生说邢涛是村里所有*员认可的、有能力、有干劲儿的人。邢涛说,听到自己家乡还是个贫困村,心里挺不是滋味儿,自己虽然富了,但是乡亲们还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他那颗不回村的心,松动了。
年年底,邢涛顺利当选为邢屯村*支部书记,既然要回村儿干,就得扎扎实实为村民做点儿啥。去年6月,麦收之后,邢屯村的土地上建起来了30个高标准双孢菇培育大棚和一个芽菜种植基地,由邢涛个人出资多万元。
“发动村民干事创业的最好做法就是我先带头干,我干得好了,挣到钱了,村民自然就会跟着干。”邢涛说。芽菜基地的大棚内种植着他从章丘引进的鲍芹,这些鲍芹苗已经被村民邢纪林预定了,再过几天就会移栽进他家的大棚,带头示范作用在邢屯悄悄显现。
9月22日,记者采访时,邢屯村的双孢菇大棚内,村民们正在采摘双孢菇,一朵朵洁白的双孢菇生长在工厂式的车间内,每个大棚长30多米,宽7米,菇架是5层设计,每棚的养殖面积平方米,一年三季双孢菇,一季草菇,一个大棚年产双孢菇40多斤,年可收入余元,除去成本元,净赚9万多元,前来打工的贫困户可增加工资性收入1.8万元以上。村民张世珍在双孢菇大棚边干边学双孢菇管理技术,一个月工资三千多块钱,她打算技术学习成熟后承包一个蘑菇棚,增加家里的收入。
发展双孢菇大棚的同时,邢涛瞅准了食用菌及其他果蔬深加工与冷藏产业项目,上马了速冻食品设备,去年开始筹备,今年上半年正式投产。项目涵盖了生鲜速冻蔬菜、净菜、半净菜、水果的初加工及深加工,包装,中央厨房,冷链物流,质量可溯等业务,通过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当了村支书后,邢涛比之前干项目经理的时候更忙了。去年一年,邢涛的私家车跑了七八万公里,平均一天二百多公里。去年国庆节期间,为了考察速冻制冷设备,他开车从聊城赶到江苏南通,接着从南通赶到烟台、淄博等地,两三天的时间,平均每天行程一千多公里。“高效、执行力强,认准了就去干”这是邢涛对自己的评价,邢涛说这种作风也得益于部队三年对自己的培养。采访即将结束时,邢涛连办公室都没回,直接招呼随行工作人员开车出发去河南商丘考察速冻食品市场。
邢屯村老*员邢华生说,这个村支书没选错。看到邢涛大刀阔斧的前进,有老*员劝邢涛放慢一下发展的步伐。邢涛说,实现乡村振兴要让老百姓富起来,日子好起来,我们慢不起,也等不起。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高田通讯员顾龙年)